项目文章导览:
01
肝癌中内含子区域增强子变异重要功能
英文题目:An enhancer variant at 16q22.1 predisposes t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via regulating PRMT7 expression
研究摘要:大多数癌症致病变异存在于基因调控元件中,如增强子。然而,增强子变异易导致肝细胞癌(HCC)仍未报道。本研究通过对11958个个体的三阶段关联研究,对HCC易感增强子变异进行了全基因组调查,并鉴定出rs73613962(T > G)位于PRMT7内含子区16q22.1,是HCC的易感位点(OR = 1.41,P = 6.02 × 10−10)。增强子双荧光素酶分析表明rs73613962所在区域具有等位基因特异性增强子活性。CRISPR-Cas9/dCas9实验进一步支持该区域调控PRMT7表达的增强子活性。从机制上讲,转录因子HNF4A与该增强子区域结合,偏好于风险等位基因G,促进PRMT7的表达。PRMT7上调有助于体外、体内和临床HCC相关表型,可能是通过影响p53信号通路。肝癌发病机制的这一概念可能为肝癌的预防/治疗打开一扇有希望的窗口。
02
机械力促进骨形成机制
英文题目:Mechanical force promotes dimethylarginine dimethylaminohydrolase 1-mediated hydrolysis of the metabolite a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 to enhance bone formation
03
细菌绝对定量发现骨坏死相关重要菌群
英文题目:Glucocorticoid-induced loss of beneficial gut bacteria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pathogenesis of osteonecrosis
研究摘要:股骨头坏死(ONFH)通常发生在糖皮质激素(GC)治疗后。肠道菌群(GM)参与调节宿主健康,其组成可通过GC改变。本研究表明,与健康小鼠同窝饲养或移植正常小鼠的GM可减弱GC诱导的ONFH。16S rRNA基因测序显示,与健康小鼠同窝饲养可以挽救GC诱导的肠道动物乳杆菌(L. animalis)的减少。口服补充L. animalis可通过增加血管生成、增强成骨和减少细胞凋亡来缓解GC诱导的ONFH。L. animalis细胞外囊泡含有丰富的功能蛋白,可进入股骨头发挥促血管生成、促成骨和抗凋亡作用,而GC暴露后其丰度降低。这项研究表明,GM通过转移细菌囊泡参与保护股骨头,L. animalis及其囊泡的丢失与GC诱导的ONFH的发生有关。
摘自原文图3 绝对定量技术发现了关键的L. animalis
04
扩增子测序发现改善慢性肾病的重要菌群
英文题目: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Attenuates CKD via Butyrate-Renal GPR43 Axis
05
环境暴露的表观遗传重塑影响了肝脂代谢
英文题目:DNA hydroxymethylation reprogramming of β-oxidation genes mediates early-life arsenic-evoked hepatic lipid accumulation in adult mice
研究摘要:代谢紊乱正在成为危害各国公众健康的流行病。环境因素是代谢障碍增多的主要原因。先前的研究表明,DNA甲基化是一种潜在的机制。近年来,DNA羟甲基化也是表观遗传重编程的一个稳定标记。因此,本研究旨在研究DNA羟甲基化是否介导了早期生活环境应激引起的成年代谢紊乱。小鼠在怀孕期间口服砷,结果发现,早期生活中的砷暴露可诱导葡萄糖耐受不良和成年后的肝脂质积累。在成年期,砷暴露改变了表观遗传重编程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,包括β氧化特异性基因。有趣的是,早期生活中的砷暴露通过减少发育中的肝脏β氧化相关基因的DNA羟甲基化修饰部分改变了肝脂代谢的表观遗传重编程。从机制上讲,早期砷暴露通过下调发育中的肝脏中的异柠檬酸脱氢酶和减少α-酮戊二酸含量来抑制TET活性。此外,早期砷暴露抑制TET1与发育中的肝脏富含CpG的β氧化相关基因片段的结合。本研究为早期环境应激通过改变肝脏DNA羟甲基化重编程导致晚年代谢障碍提供了新的证据。
06
子痫前期表观调控介导非编码RNA的影响
英文题目:A novel regulatory mechanism network mediated by lncRNA TUG1 that induces the impairment of spiral artery remodeling in preeclampsia
研究摘要:子痫前期(PE)与产妇和胎儿围产期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关,它带来了巨大的痛苦,并在全世界造成了经济负担。子宫螺旋动脉重塑的失败可能与滋养层细胞功能异常有关,并导致PE的发生和发展。长链非编码RNA(lncRNA)异常表达与子宫螺旋动脉重构失败有关。然而,在PE中lncRNA表达的调控还不明确。该研究报道了缺氧诱导的miR-218通过靶向FOXP1抑制lncRNA TUG1的表达。进一步的RNA测序和机制分析显示,沉默TUG1通过与细胞核中的SUV39H1结合,增加了DNA去甲基化酶TET3和增殖相关的DUSP家族,包括DUSP2, DUSP4和DUSP5的表达。此外,TUG1通过TET3介导的表观遗传机制在体外调控DUSP家族。综上所述,当前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个由TUG1介导的新的调节网络,它是PE发病机制的基本决定因素,调节细胞生长,并可能调控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。
07
外泌体circRNA在结直肠癌中的重要作用
英文题目: Exosomal circLPAR1 functions in colorectal cancer diagnosis and tumorigenesis through suppressing BRD4 via METTL3–eIF3h interaction
研究摘要:外泌体已成为多种癌症的重要生物标志物,含有丰富的环状RNA(circRNAs)。然而,外泌体circRNAs用于结直肠癌(CRC)诊断的潜力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。通过RNA测序、exoRBase数据库和组织芯片技术鉴定CRC特异性外泌体circRNAs。在无癌对照、癌前个体、CRC患者和其他类型癌症患者中评估血浆外泌体circRNAs的诊断性能。相应的生物学功能主要通过circRNA pull-down、蛋白质组学分析和RNA免疫沉淀分析评估细胞和小鼠模型。结果发现CircLPAR1被包裹在外泌体中,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检测性,在CRC发展过程中,其在血浆外泌体中的表达明显降低,但术后恢复。外泌体circLPAR1在CRC诊断中表现出癌症特异性,并将诊断性能提高到ROC曲线下面积0.875,这是通过与常见临床生物标志物CEA和CA19-9结合分析得出的结果。此外,circLPAR1在CRC组织中表达下调,并与总生存率相关。机制上,外泌体circLPAR1被CRC细胞内化,并抑制肿瘤生长,可能是因为外泌体circLPAR1直接与eIF3h结合,特异性抑制METTL3-eIF3h相互作用,减少癌基因BRD4的翻译。这项综合研究强调血浆外泌体circLPAR1在结直肠癌诊断中是一个有前途的预测因子,并描述了其对结直肠癌发生的生物学调控。本研究为临床早期诊断和疾病发展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。
摘自原文图1 关键circRNA的发现